近日,第十八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贵州大学举行。本届竞赛全国共2000余所高校、40余万作品、250多万学生参赛。我校学生共获得4项国家级奖项,其中二等奖3项、三等奖1项。
化学学院的《基于非晶/晶态双相层状金属氧化物的高性能水性铵离子微电池》获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二等奖,作品由史明新主持、王之林参与,指导教师为化学学院李英奇、谭华桥、李阳光。该项目构建了一种一体化共面交叉指型结构的水性铵离子微电池,选用具有最大功函差的二氧化锰和五氧化二钒分别作为正负极材料,并采用预铵化的手段进行结构调控,赋予微电池优异的电化学性能,在医疗、微型机器人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化学学院师生团队参加“挑战杯”全国终审决赛
化学学院学生团队向参观者介绍微电池模型
教育学部的《村小里的“大先生”: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学校的式微与涅槃——基于7个乡镇21所学校的调查实录》获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二等奖,作品由殷旻珺主持,艾婷婷、胡佳梦、乔园园、王秦参与,指导教师为教育学部邬志辉、许程姝。项目团队在4省开展大规模调研;实地走访、深入调查21所乡镇学校,获得访谈文本18万字;深入挖掘乡村学校发展症结,撰写入校诊断手册1部、咨询报告2份。项目团队运用扎根理论方法,构建卓越校长素养画像,基于卓越校长人才培育模型,构建包括“领路人”“新乡贤”“改革家”的复合人才建设地图。
教育学部师生团队参加“挑战杯”全国终审决赛
教育学部学生团队与参观者进行互动
马克思主义学部的《“个体”如何带动“小集体”: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阻力与助力——基于16个村庄的三年跟踪调查》获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二等奖,作品由王菲主持,陈浩、陈剑书、吕蕾、张思源、黄诗睿参与,指导教师为马克思主义学部朱兴涛。该项目通过三年六期对16个村庄的调研,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阻力与助力,并通过对优质个案的三年跟踪调查,总结归纳出阻力转化为助力的一般模式,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新路径。
马克思主义学部师生团队参加“挑战杯”全国终审决赛
马克思主义学部的《组织振兴赋能品牌振兴: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之路——以吉林省驻村第一书记协会为例》获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三等奖,作品由王丫主持,秦宇烁、王楠、刘美麟、秦凯砾、苏泽松、田书萌、孙文绮参与,指导教师为马克思主义学部赫曦滢。项目团队调研走访多地农村,深入挖掘当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现状与特点,聚焦吉林省驻村第一书记协会,在总结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“组织赋能、党建引领、多元共创”的建设路径,并依托基层组织将其落地。
我校进入“挑战杯”全国决赛终审答辩师生合影
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、中国科协、教育部、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、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。校团委将继续坚持“崇尚科学、追求真知、勤奋学习、锐意创新、迎接挑战”的宗旨,充分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,助力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,为科技强国贡献东师青春力量。
信息来源:东北师范大学官网